那雙手,粗糙、寬厚,布滿了歲月的溝壑。最后一次握住時,已不復往日的溫暖,卻依然讓我感受到那份熟悉的安穩(wěn)。那是2015年4月19日的凌晨,父親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,可他的手仍固執(zhí)地想要傳遞些什么……
父親的手,曾托起一個家。十二歲失去母親,他不得不用這雙手牽起四歲的弟弟,在生活的泥濘中蹣跚前行。那些年,他的手是弟弟的搖籃,是弟弟的天空。后來,這雙手又為我們兄妹撐起一片天。記得我十二歲那年,一場事故奪去了父親的左腳,可他的手依然穩(wěn)穩(wěn)地托著這個家。清晨,他一瘸一拐地下地干活;傍晚,他用那雙布滿老繭的手修理農(nóng)機具。農(nóng)閑時,這雙手在灶臺前翻飛,為鄰里操辦紅白喜事,香氣四溢的菜肴里,盛滿了他對生活的熱愛。
父親的手,是智慧的指引。他常說:“知識改變命運。”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,這雙手為我們兄妹翻開了無數(shù)本書。夜深人靜時,他總愛坐在昏暗的燈光下為我們講神話故事,用粗糙的手指輕輕摩挲著我們的課本,仿佛這樣就能把知識揉進我們的生命里。 后來,我們兄妹三人中有兩個考上了大學,走出了鄉(xiāng)間小路。 記得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,父親高興地跳了起來。再后來,孫女考上了東北大學研究生,父親更是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,整天樂得合不攏嘴。
父親的手,是堅韌的象征。六十六歲那年,他被診斷出肝硬化,可這雙手依然倔強地與命運抗爭。病痛折磨下,他的手漸漸失去了力氣,卻從未放下對生活的執(zhí)著。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,當我的手觸碰到他的掌心,那微微的顫動依然在訴說著對家人的不舍、牽掛和囑托。
時光飛逝,十年過去了,我常常夢見父親。他時而在地里勞作,時而在灶臺前忙碌,時而輕輕撫過我的額頭。醒來時,淚水總是打濕了枕巾。父親是我生命中的一座燈塔,指引著我在人生的航程中堅定前行。每當遇到困難,我總會想起父親那布滿老繭卻從不曾低垂的手,父親教會我:生命的意義,不在于命運給予什么,而在于我們如何以堅韌的姿態(tài)去擁抱生活。
清明將至,細雨紛紛。站在父親的墓前,我仿佛又感受到了那雙手的溫度。父親,我是多么想吃你親手做的“溜地瓜”和“雪綿豆沙”啊!我知道,這已是不可實現(xiàn)的奢侈,可父愛將永遠是我生命里最珍貴的印記…… (仰望)